扬眉吐气中国造

2020-04-20 5017

扬眉吐气中国造

导    语: 极力想要把世界经济割裂成中国和美国两个体系的特朗普在面对愈发严峻的疫情时不得不着急了。


这场疫情再次暴露了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全球都意识到中国制造业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所体现出来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生产力,这在任何一个国家可能都实现不了。

■     “制造业撤离中国说”再起争议    ■

最近,关于美国和日本以补贴方式呼吁在华企业撤离中国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关于“制造业撤离中国”的争议。

多家媒体证实,白宫国家经济会议主席库德洛再次呼吁,所有在中国的美国公司全部撤离。为此,美国政府甚至提出了给予100%直接报销,包括:厂房、设备、知识产权、基建、装修等所有费用。

媒体提到,库德洛发表这番言论背景是,目前,美国政府正在找寻办法,以提振因新冠病毒大流行而陷入困境的经济。库德洛的提议则是针对美国如何摆脱对中国制造业依赖的这一问题提到的。

由官方发出呼吁撤离中国的还有日本:近日,日本政府也宣布政府出资22亿美金(人民币158亿)协助日本企业撤离中国,避免对中国产业链的过度依赖。

注意到,美国和日本提出以补贴方式要求在华制造企业撤离中国,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对中国产业链的过渡依赖。

事实上,疫情爆发后,中国制造业对全球的影响被放大。

前段时间,3M表示,已与美国政府达成协议,未来3个月将进口近1.7亿个N95口罩,且上述口罩主要源自3M在中国的生产厂房。

3M首席执行官Mike Roman说:“进口的1.7亿个口罩将补充公司目前在美国每月生产的3500万个N95防护口罩,从本月开始,进口口罩将主要来自中国。”

受访专家认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工业体系,疫情当下无论从经济还是疫情防控角度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将中国产品特别是防疫用品排除在外。

疫情爆发后,中国企业迅速组织起口罩、呼吸机、防护服等工业生产并供给全球,让全球看到了中国制造的速度。

截至4月8日,中国政府已经或正在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包括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等在内的物资援助。中国地方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已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捐赠了医疗物资。

此外,已经有5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4个国际组织与中国企业签署了医疗物资商业采购合同,还有71个国家和10个国际组织正在与中国企业开展商业采购洽谈。此外,还有其他的国外采购商与中国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合作。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从3月1日到4月4日,中国出口主要防疫物资102亿元,主要包括口罩约38.6亿只,防护服3752万件,红外测温仪241万件,呼吸机1.6万台,新冠病毒检测试剂284万盒,护目镜841万副。

如果说此前美国政府极力倡导“制造业回流”和发起贸易战是已经看到了中国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崛起可能会威胁到美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那么这次疫情可能让西方国家认识到:世界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制造。所以,美国和日本慌了。

■       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      ■

此前,有一个可能是杜撰出来的段子:奥巴马任总统时,曾想说服乔布斯,把苹果的代工厂从中国搬回美国,乔布斯说:“我的产品只要有改动,中国工厂能做到2小时之内沟通出样板,24小时能实现交付,美国能做到这点的话,我马上搬回去。”

事实上,《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乔布斯确实回答过奥巴马这个问题,他说:“Those jobs are not comingback(这些工作不会回来了)。”

2010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到现在,正好十年。这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已经逐渐打破价格战的怪圈,迈向“新中国制造”,以品质获得竞争优势。华为、格力、李宁、飞鹤……中国消费品市场上,本土品牌强势生长。

根据联合国统计司公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28%,领先美国10个百分点以上。201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近4万亿美元,占全国经济总产出的近30%。如今,美国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2018年,制造业仅占这个全球最大经济体GDP的11%。

有业内人士提出,在全球范围,中国制造供应链的强大在于以下两点:其一,“勤奋”,从管理层到工人都能做到兢兢业业,以客户需求至上,绝不搞花架子。

其二,供应链基础设施完善,全产业链协作能力强。

第二点是人们常常忽视的。从原材料、模板设计和流水线分包,到量产和物流,实现全产业链的协作,中国的实业基础设施完备。虽然中国工人工资升高、人口成本红利逐渐耗尽,哪怕对比劳动力更便宜的印度、印尼等国家,依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这两个优势在此次疫情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

在国际贸易当中,各国海关都使用同一套编码系统来统计进出口有哪些产品,世界上一共有5052种商品。在这5052种商品当中,中国有1720多种都是世界第一名,而这个是非常难以替代的。

举一个例子,一部手机大约有200个零部件,而这200个零部件的每一个零部件背后,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产业生态来生产。一个大一点的手机品牌,它的旗舰型手机可能一批货就要有上千万台,那也就是说必须要有1000万乘以200个零部件,缺一个都不行,才能把这个手机生产出来,这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       供应链“溢出”?    ■

北京大学史学博士、外交学院教授、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在新著《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中提出:中国的超大规模制造能力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特殊地位,推动着中国与世界秩序的共生演化,制造业向越南的所谓“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供应链的“溢出”。

虽然“供应链溢出说”在疫情之前看似与大多数唱衰中国制造的观点相左,却在疫情之下以一种大家始料未及的方式得以验证。

中国延迟复工推迟了中间品的出口,导致全球某些地区的供应链放缓甚至停止。其中最能感受到这种供应链问题带来的“疼痛”的就是越南。越南进口的核心中间产品超过40%来自中国,这意味着寻找短期替代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疼痛”,正反映了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2020年2月,越南官方表示该国制造业正面临由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的供应链问题,这可能导致三星电子新款手机的生产推迟。三星手机从“中国制造”变成“越南制造”曾被视为中国制造业发生转向的标志性事件。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越南、印度等地的供应链不太完善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将工厂迁移到此地,其相关组件还是需要从中国、韩国等地进口。

专家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仍长期存在,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将中国产业链撇开或替代。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仍是不可挡、不可逆的。

此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就断言,疫情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引导产业回归,但最后可能只是少数产业链或者部分产业环节的回归,而不可能是全部产业链的整体迁移,因为这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原则。

事实上,前两年关于中国制造业正在迁出、中国正在失去世界制造大国地位的论调就已经甚嚣尘上,回到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的“制造业撤离中国说”,业内人士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新京报快评《对“外资撤离中国论”不必恐慌》直接指出,近些年来,中国一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违背市场规律甚至是强制性地让外资撤离中国的想法,很难转变成事实。

以特斯拉为例,有观点认为,如果没有中国,特斯拉可能要面临破产的危机。近期,在美国弗里蒙特的整车工厂因为疫情停工之后,上海工厂成为了目前唯一能制造整车的特斯拉工厂。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可能会扩大上海工厂的产能。对此,特斯拉相关人员未置可否。

此前,高工机器人发表了一篇《富士康的撤离和郭台铭的野心》的文章,阐述了富士康针对用人难的问题以及响应美国政府号召进行产业转移,准备在印度和美国建厂,但是目前来看,其产业转移计划一再搁置。

2020年一开始,印度工业部长苏巴什·德赛称富士康在当地合作建立的电子产品制造工厂计划目前已取消。

除了在印度市场受阻以外,富士康在美国的建厂计划也遇到了困难。近日,有外媒报道,富士康位于威斯康辛州的多个创新中心基本上仍处于闲置状态,尽管富士康曾承诺2020年使它们投入运营,这一消息再次把富士康推向了风口浪尖。

富士康的案例其实就已经证明了即便在高额补贴下,美国的制造业回流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当然,产业转移在这两年确实有迹可循。

观点指出,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高技术产业还是低技术产业来划分制造业。任何一种复杂产品的制造,几乎都是在各国之间实行工序层面的跨国分工。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环节并不都是高技术环节,其中的低技术环节会被转移出去。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形成了几乎是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子产业供应链网络,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的信息技术产业,其硬件制造仍要通过电子产业完成,因此,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成就了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体系,而今天,这个体系正在变得更强大,而不是衰退。

2020年3月27日,发生了两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华为给美国纽约州捐赠了相当数量的防疫物资;二、英国路透社消息,美国政府一些官员已经准备出台进一步限制华为芯片供应的新措施。

自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名单”以来,面对海外厂商的技术封锁与硬件断供,华为从海思自研芯片到鸿蒙操作系统,以及关键元器件正加速国产替代的步伐。

在特朗普政府的连续打压之下,华为在2019年依然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据华为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19年华为销售额85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净利润同比增长5.6%,最终达到627亿元!

这十多年以来,华为一直保持着稳健增长的势头,而且在最近的6年,一直保持双位数字的增长。同样实现稳健增长的还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一大批被列入“实体名单”的企业。这些企业的逆势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底盘已经越来越稳健。

■        终局:智能制造         ■

诚然,中国制造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正如上文提到的,疫情只是放大了中国制造业对于世界的影响。

无论是“制造业撤离说”还是“供应链溢出说”,最终都指向全球分工的问题。

从国际分工来看,中国出口工业品中,竞争力比较强的仍然是附加值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此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数量扩张很快,但总体上来看,附加值高的技术或者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出口竞争力尚处于劣势。中国制造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盈利能力低,抗风险的能力弱。

那么又回到一个永恒的话题:中国制造业如何提升在全球的竞争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这些年反复被提及的,而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成为转型升级的抓手。

在2019年度报告发布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华为坚信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必然走进智能社会,各行各业数字化、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工业机器人这个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市场来看,在新技术变革之后,势必会带来全球实体经济的洗牌,这也是各国极力倡导智能制造的根本原因,而中国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量最大的市场,在智能制造的竞争中具备不可比拟的应用优势。

有观点指出,中国制造业虽粗犷有余、精细不足,但体量大、胆子也大,对新技术更有包容度,是全球范围内智能工业机器人落地的最佳实验田,没有之一。

这些年,中国虽然在高端智能装备领域与德国、日本等国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短期来看,核心技术缺失、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等问题仍将成为制约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蕴藏的巨大机会让国产机器人品牌在夹缝中跑出了越来越多细分市场的佼佼者。

比如被称为“中国的发那科”的埃斯顿,在光伏领域累计装机量超过1500台套,覆盖全国100多家光伏电池生产企业,成为全球光伏行业最大机器人供应商;在钣金折弯领域,成功打入20多个行业,为千家企业提供折弯机器人,成为钣金机器人领域的首选。

而于前几日科创板IPO过会的埃夫特,避开外资品牌最为集中的汽车行业机器人领域的“红海”,抢占家具、卫浴、铸造、钢结构、集装箱、光伏、酿酒、电商等蓝海细分市场,推出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定制化机型,开发了众多细分行业龙头标杆客户。

这两年,整体经济环境“遇冷”,机器人行业在经历了小幅度爆发之后不可避免进入调整期,但是以埃斯顿、埃夫特、拓斯达、华数机器人、海康机器人、配天机器人、台达、节卡机器人、勃肯特等为代表的国产机器人企业仍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部分企业在逆境中仍保持了稳健的增长。

在部分国产企业逆势增长的同时,以发那科、安川、ABB、KUKA等为代表的外资机器人厂商2019年业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ABB机器人和离散自动化订单为32.62亿美元,下降11%;发那科全业务收入下滑12.5%,机器人版块同比下降8.8%;安川全年收入下滑13.4%,营业利润大幅下滑55.1%;库卡营收下滑幅度相对较小,为3%。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观点认为这场疫情会让一大批中小制造企业出局。然而对于智能制造来说,长远来看,在经历了疫情之后,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势必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推进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生产,从而应对人工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机会。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踏踏实实、扬长避短,中国制造扬眉吐气指日可待。而国产机器人企业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文章来源:高工机器人网 【文/廖文清】


推荐新闻 更多